整体系统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化、系统化世界观,也是中医学在自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主导下对自然社会与人体生命存在的整体结构和相互联系的认识论和方**,是体现世界物质的统一
中医养生的理念是顺应自然
整体系统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化、系统化世界观,也是中医学在自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主导下对自然社会与人体生命存在的整体结构和相互联系的认识论和方**,是体现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原理在中医学理论和实践中的哲学表征,是指导中医学的思想理论基础。
整体系统论的整体性可以从“人与天地相应”和“人与天地相参”来进行印证。我们先来谈谈“人与天地相应”。
01
“人与天地相应”出自《灵枢·雅客》,它是对人与自然密切关联的一种表述和论证。
中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命存在与演化全过程都与自然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必然对人体产生相应的影响,而这种反应既可以表现为人体的生理适应性,又可以表现为人体病理的变应性。
中医学一方面认为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另一方面认为,人又是这个统一体中的一个物质系统。这么一个大系统与小系统之间具有特定的对应性和相似性。
因此,基于自然环境的结构和变化,人也自然具备相应的结构和变化,中医学就正好用这种对应性来印证人和自然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02
关于适应性影响,在《黄帝内经》中用了大量的实践内容与事例来予以印证:对四时变化、季节气候、晨昏昼夜、风雨寒热、地方区域等等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都做了翔实的记载和阐述,俯拾皆是。
更何况,1977年以来,美国精神病学内科教授恩格尔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后,现代医学界关于宇宙自然、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和卫生服务等因素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已经不再有争议。
所以,这一内容在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03
关于对应问题,《灵枢·邪客》从天到地、从上到下、从表到里、从形到意,用了二十六个对应比较,反复阐明自然物质与人体机理的对应事实,用以证明:“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由于文中有些对应十分牵强,故被有些学者批评为主观唯心、形而上学的观点。
但是我认为,两千多年前的先贤为了反复阐明人与天地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论证人身无时无刻不受大自然的作用和影响,阐明人与自然相类相像、相联相系、相同相比、相应相用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确实用了一些现代人认为不可理喻的比拟。但是,若从“人与天地相应”的角度去理解,我以为大可不必求全责备。
列宁说过:“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04
《人体复杂系统科学探索》对中医学“人与天地相应”的内涵就给予了高层次的理解:“在中国传统哲学和医学认识中,始终是将人体这个小宇宙置于自然这个大宇宙之中,并且以自然大宇宙中系统变化的种种现象、规律来影射身体这个小宇宙内部的事物变化和规律。”
它将《黄帝内经》关于人与环境相互依赖的关系归纳成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人是在环境的能量、信息的支持下才得以孕育。《黄帝内经》指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灵枢·本神》)“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由此提出,人乃天地间一气耳,形成对人类个体在宇宙自然中定位的一个原理性认识。
第二,人与自然环境全时间多方位的联通。《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指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文中指出的生气通天即天人相应之意,明确了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
第三,维持人体生存的物质、能量都来自周围的环境,即“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素问·五常政大论》)。这里的气指的是环境中物质、能量的总称。
第四,人体疾病产生的外因是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及病邪之气,如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气、疠气、恶气、毒气等。
第五,可以通过环境中的药物来调节人体内部的平衡,例如食药之气,寒、热、温、凉四气等。
第六,可以通过主动的心身调节来适应环境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效果。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真人者,提掣天地,把握阴阳,呼**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又云:“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作者:喜宝,采用[CC-BY-NC-SA]协议进行授权如无特别说明,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自:喜宝家
原文:中医养生健康的身体,要顺应自然规律发布于:20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