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澍农,医学硕士,文学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西域出土汉文医药文献综合研究》首席专家。中医医史文献知名学者。长期从事医史
沈澍农,医学硕士,文学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西域出土汉文医药文献综合研究》首席专家。中医医史文献知名学者。
长期从事医史文献研究,尤长于写本古籍研究与中医古籍疑难字词考证。主持部省级以上课题十多项,发表专业论文一百二十余篇,出版专着与中医古籍校理着作三十多部。代表作《中医古籍用字研究》(2007),破解大量中医古籍疑难字词,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着作类)二等奖;教育部课题成果《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2016),是该领域较新力作,获国内外同行专家高度好评;校注多种中医古籍如《难经》《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医心方》《诸病源候论》等,都是中医古籍校注的精品;倡导“医古文”是“医的古文”,主编了具有特色的高校规划教材《医古文》(2012人卫版)。
悄悄话:这次讲座,沈老师将为我们讲授《中医古籍用字概要》,因为讲座内容丰富充实,故而我们将其分成四次为大家一一展示。
中医古籍用字概要【一】
语言可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用耳朵听声音来辨语义,为耳治;
用眼睛看字形来辨语义,为目治。
耳治有所不达,因而发明目治。
耳治模式方便、快捷,但受时间、空间的局限;
目治模式可以突破此局限,将信息传递到不在此时间、此空间的人。
因此,耳治与目治,各有特点,各有所长。
汉语的音节数较少,又是汉字对应一个音节,这决定了汉语书面语不能只记语音。如果只记录语音,将会给信息传递带来很多问题。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更是如此。
我们在研读中医古籍时,要掌握一定的文字知识,特别要了解古籍文字应用和中医古籍文字应用的的一些特点。”
以下分五个问题讲解:
1古今字与俗体分化字
1.1 古今字
汉字的创造,先有象形、指事、会意三法。此三法都以描绘对象物外形为主,因而依赖于对象物的形象。若无形象或形象特征性不强,则难以造出。故三法造出的字总量不多,不够应用。因而,就把原有字通过引申或假借,扩展其表义范围。但如此,一个字往往具有多义,又有可能产生理解的困难。于是又要设法减少使用功能。减少的办法主要就是增形,也有时改形。(见下图)
例如:
《本草纲目》第二十八卷“葫芦”条云:大者可为盆盎,小者可为瓢樽。为要舟可以浮水,为笙可以奏乐,……其利溥矣!
刘衡如校本认为“要”为衍文,因而删去。
《北史·艺术传下·蒋少游》:“青州刺史侯文和亦以巧闻,为要舟,水中立射。”
《埤雅·壶》:“似匏而圆曰壶……壶性善浮,要之可以涉水,南人谓之要舟。”
《说文》:“要,身中也。象人要自
《晋书·蔡谟传》:“(谟)性尤笃慎,每事必为过防,故时人云:‘蔡公过浮航,脱带腰舟。’”
“要舟“同“腰舟”,即葫芦系于腰上涉水,美其名为“要(腰)舟”。
再如:禽:擒//责:债//然:燃//其:箕//县:悬//孰:熟//贾:价//止:趾//爪:抓//共:供、拱//差:瘥//辟:避、僻//奉:捧//齐:剂、脐//益:溢//采:彩、采//解:懈//牟:哞、眸。
改变形符的古今字:被——披;没——殁;淡——痰;创——疮;说——悦;殴——呕;徇——殉;欬——咳;张——胀。
古字改笔画的今字,荼——茶//陈——阵;
古字加声符的今字,艹——草//自——鼻;
另造新字形的今字,身——娠//吕——膂。
在先出现的是古字,在后出现的是今字。对于现今的读者来说,主要是见古字要联想到相应的今字。今字基本上都是形声字。因而,古字向今字的演化,是形声字大量涌现的主要原因。
1.2俗体分化字
古字演化出今字,造字的量很大。《说文》9353字,宋代《广韵》就有了2万6千多字,《集韵》就有了3万多字。新增字基本上都是民间造出的。
民间造成的字,通过文献进入社会流通,被社会认同的,就成了“今字”;否则,就会失传或只保存在某些流通面较小的书籍中,成为俗字中的一部分——俗体分化字。
因此,俗体分化字造字机制与今字产生机制相似,是古今字演化中中断了的旁枝。(见下图)
例如:《千金要方》卷十五第八:调和如常食之法。惟须稠,勿加盐,以水加曲二升,作{食索}饼,极烂煮之……一顿食之。
何为“{食索}饼”?
《释名·释饮食》:“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
“饼”为面食的通称。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症并治》中云:“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
《千金翼方》卷十四第四:“百沸馎饦、蒸饼及羔、索饼起面等法在食经中。”
索饼,以形而名,似索形之饼,即今面条。
又如:
◎《小品方》:服汤云一坏者,以三合酒坏子为准也。
坏—杯
◎《千金要方》卷二十九第二:心出于中冲为井,心包胳脉也。
胳—络
◎《医心方》卷四第四:《葛氏方》治白发方:先沐头发令净,取白灰、胡粉分等,浆和温之,夕卧,涂傅讫,油衣抱裹,明旦洗去便黑。
抱—包
◎《千金要方》卷二第一:恶甘者,和药先以苦酒搜散,乃内少蜜和为丸。
搜—溲
◎《千金翼方》卷二十第四: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洋,分再服。
洋—烊
◎《千金翼方》卷十七第:或始遇病时,卒倒闷绝,即不能语,便失瘖半身不随,不仁沈重。
瘖—音
分化改成的俗字往往与既有字同形,这是同形字,非讹非借。其偏旁往往具有明显的提示字义类别的作用。解读方法:逆操作。尝试对疑难字去掉偏旁或改换可能适用的偏旁。
在中医药古籍中,有几个偏旁是容易见到的:
疒:疾病名;
月:人体部位或疾病名;
扌:动作类;
艹:草类;
石:石药、矿物药;
口:口的动词或疾病。
类似的:消渴-痟渴;跳手-挑手;带下-?下;水蓄-水滀;障瞖-瘴瞖;糁洒-掺洒…………
又如:
1.《千金要方》卷二十五第三:当归散,治落马堕车,诸伤腕折,臂脚痛不止方。
2.同上:黄耆散,治腕折方。
3.同上:治腕折骨损,痛不可忍者方。
4.同上:治腕折四肢骨碎,及筋伤蹉跌方。
5.同上:治腕折瘀血,蒲黄散方。
6.《千金翼方》卷十六第一:杜仲酒,治腕伤腰痛方。
7.《医心方》卷十八第二十一:《小品方》治捥折四支骨方。
8.同上:《葛氏方》:凡捥折、折骨、诸疮肿者,慎不可当风卧湿及自扇。……又云捥折四支破骨碎及筋伤跌方。
诸条中的“腕”、“捥”,倘若照字面常义理解为“手腕部”,则这些方子只是专治手腕折伤,然手腕伤与其他部位的折伤治法无殊,此种理解显然有误。况且例1涉及“诸伤”、“臂脚痛”,没有专列手腕折伤于其中的道理;例4所治为“腕折四肢骨碎”,也并非专指手部。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有“腕伤病诸候”,其中有“腕折破骨伤筋候”、“腕伤初系缚候”、“腕折中风痉候”、“腕折中风肿候” 。《诸病源候论校注》注云:“腕折:义犹扭伤、折伤。‘腕’,在此为动词,扭,拗。”校注者注意到了诸例“腕”字有别义,据文推义,大抵相近,然未知正位当用之字,故终未尽其理。
今按,诸例“腕”和“捥”并当读作“踠”。《集韵·遇韵》:“踒,《说文》:‘足跌也。’一曰折也。或作踠。”段玉裁在《说文》“踒”字下注云:“跌,当为胅字之误也。《肉部》曰:‘胅,骨差也。’踒者,骨委屈失其常,故曰胅,亦曰差跌。”可知,“踠(踒)”,狭义指足部筋骨折伤,此为人体易伤部位;广义则通指各部折伤。例举各条用广义。书写者认为“踠”从“足”旁,但希望使用的字可用于人体各部位折伤,故改从“月(肉)”旁,写作“腕”。这就属于俗体分化字。又作“捥”,这是因为在表示手腕之义时“捥”为“腕”的古字,故书写者在表示折损时也将其与“腕”混同。
但改作“腕”或“捥”后,与手腕之字同形,故此分化写法未得社会公认,后世仍通行“踠”字。
如:
1、《千金要方》卷二十六第五:生鼠,微温无毒,主踒折,续筋,补骨,捣薄之,三日一易。
2、《千金翼方》卷二《草部上品之上》:生地黄,大寒,主……堕坠踠折,瘀血留血。
表示这个意思的现代用词写作“崴”,这是由北方语进入普通话的一个词。其实原本就是“踒(踠)”在北方的音变。
【本文作者】南京中医药大学沈澍农教授
【审核】张丰聪
【编辑】刘雪 孙竹青 林艳华
【本期编辑】孙竹青
【主办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办公室
【免责声明】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作者:喜宝,采用[CC-BY-NC-SA]协议进行授权如无特别说明,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自:喜宝家
原文:中医古籍用字概要【一】发布于:20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