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天人合一又是中医理论的一大特色,顺应季节调整生活习惯以摄生保命是很多中医古籍中都涉及到的养生原则。《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

古代养生书籍

养生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天人合一又是中医理论的一大特色,顺应季节调整生活习惯以摄生保命是很多中医古籍中都涉及到的养生原则。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着,“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是后世中医发展的理论基础。

《寿世传真》又名《洗心篇》,是作者徐文弼在广泛搜集前人着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撰写的一部养生类专着,内容包括**导引、气功、四时调摄、饮食宜忌、延年方药等,内容全面,切合实用。徐文弼主张养生宜内外兼修,并注重四时调护等。

《内经知要》是明代医家李中梓的着作,他对《黄帝内经》删繁就简,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医理论。他重视胃气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强调人体阴阳平衡与相互转化,其中他更注重阳气对人体的影响。

那么,秋分时节应如何养生呢?

在中医五行理论中,秋属金,其主气为燥。《黄帝内经》中讲“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秋季对应收获,经历了春生夏长,秋季应当从容不迫地等待收获。夏季一过,阴升阳降,万物由生长已极的状态回落下来,风气劲疾曰急,物色清肃曰明,因此秋气肃杀,天气峻疾萧索,地气澄明清冷,人的养生也应该顺应四时之气,《黄帝内经》指出此时应当“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秋季人应当早睡早起,平和心态,收敛心志,保养心神,注重呼吸吐纳,顺应秋季“养收”的特点。

在饮食方面,秋气以燥为主,秋季应多选用味酸、性润的食物。秋季瓜果丰收,甘蔗、秋梨、柑橘、苹果、葡萄等都是酸甘生阴,润燥养阴的水果,此外,核桃、糯米、芝麻、藕、荸荠、山楂、百合、银耳、柿子、蜂蜜等亦是秋季饮食佳选。

此外,《寿世传真》指出,秋季还应当减少辛味食物的摄入,“减辛以养肝气”,秋季正是金旺之时,辛味属金入肺,金克木,多吃辛味食物,助长肺金之气,会克制肝气,使肝受病。因此,孔子“不撤姜食”也是有条件的,秋季“勿食新姜”,因其“大热,损目”。

寒热调护方面,《寿世传真》特别指出“勿贪取新凉”,炎夏刚过,很多人贪图初秋凉爽,喜吹秋风,但人体背部有督脉、膀胱经等经脉,五脏俞穴都在背部,凉风入内,易引起多种疾病,因此背部常应保暖。

《寿世传真》还提供了一些秋季养生小诀窍:“八月一日,用绢展取百草头上露,拭两目,倍光明。柏树露尤妙。九月九日,佩茱萸,饮菊花酒,却疾益人。”农历八月初一,用绢沾取植被上的露水擦眼睛可以明目,柏树上的露水效果更好;农历九月初九,佩戴茱萸,饮菊花酒,能够祛病延年。

如果违背秋季养生原则,将会造成哪些后果呢?《黄帝内经》告诉我们:“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内经知要》指出,如果秋季失于调护,那么与秋同属于金的肺就会受伤。金水相生,肺伤则肾失封藏,肾司二便,那么冬季就会发生泄泻。

作者:喜宝,采用[CC-BY-NC-SA]协议进行授权如无特别说明,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自:喜宝家

原文:中医古籍中的秋季养生发布于:2023-06-07